作文吧实用文档心得体会内容页

新课标解读与新课堂建构心得体会

2023-06-07 22:55:10 心得体会 打开翻译

新课标解读与新课堂建构心得体会 篇1

重读品文再造意境

参加南山中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与新课堂建构”专题培训,聆听了张伟忠老师的讲座。张老师温文尔雅,学识渊博,讲座娓娓道来,引用鲜活教学案例,整场讲座洋溢着创新的思维,为我们改进语文教学打开了另一扇大门。

张老师讲到:“讲”是很远的变形,“读”是走进文本的捷径,“问”是打开语文课堂的钥匙。“三分文章七分读。”这句话流传至今,不难看出古人对读的重视。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的读出文章来,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朗读在学习和教学中的运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诌”,是人人都知道的名言,而白居易则是读书以至“口舌成疮”方有大成;韩愈则是“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始成大家。现在,悦耳动听的琅琅读书声则是中小学校园里最美的晨曲。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构建和谐有效的语文课堂,一定要重视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有感情的朗读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挥读——朗读——品读“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以读促悟,以悟促学,让师生走进轻松、快乐、高效的语文课堂。

首先,朗读有助于强化记忆,丰富语言积累。阅读有多种方式:朗读、默读、精读、浏览等。其中默读是大多数成年人采取的阅读方式,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多数同学自控力不强,在默读中难免有走神、开小差的情况,以至不能很好地把握文章细节。对比可知,默读只是“眼——脑”两种感官的运用,一个人静坐在那里,思绪飞扬,旁人是不清楚的;而朗读则不同,它要经过“眼——脑——口——耳——脑”多种感官的参与,在清楚、准确、顺畅、生动的朗读要求下,每个学生都会注意尽量不读错,不读丢,不读断,那么,他的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从而强化记忆,丰富积累。

其次,朗读有助于激发兴趣,真正走进文本。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口而诵,心而惟”,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强调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韵味,领悟深层含义。有感情地朗读,使声音进入大脑后产生很强的形象感和画面感,这时原本无声的文字变成有感情的音符,文句的生命力跳跃并迸发出文章所体现的情感。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来渲染气氛,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启发学生的想象,再造意境,这样对课文的理解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朗读有助于建立自信,提高表达能力。“出口成章”是对表达能力强的人的赞美,形容口才好的人文思敏捷。相信经过长期的朗读——品读训练,学生定能够自由徜徉于美丽灿烂的语文世界。

新课标解读与新课堂建构心得体会 篇2

学习理解新课标,以活动建构新课堂

语文教学一直是教育中的重点之一,而如何学习新的语文课标并建构相关的新课堂成为了教师的任务。张伟忠博士关于“学习语文新课标、建构语文新课堂”的讲座为我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带给我很大的启发。

一、语文新课标的特点

1、价值观和文化意识的提示

新课标强调了文化意识和价值观建设,语文教学也应该紧密结合文化背景,既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又积极引领时代潮流,塑造新时代的中华文化。

2、能力培养的导向

新的语文课标将语言表达能力作为培养目标之一,除了要求掌握基本语法、词汇和阅读能力外,更加注重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学习新课标

学习新课标要求教师深入掌握新课标内容,并在教学中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新课标,如参加相关培训,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献。同时,还应该反复研读新课标,理解新课程的目标、特点、要求和难点。在这个基础上,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工具,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教学目标和内容。

三、建构语文新课堂的策略

1、注重语文实践,探究语文的实际应用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让学生善于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在授课时,更加注重语文语用知识和文化意识的培养,发挥语文强大的作用,让语文成为学生思辨和模拟的重要工具。

2、注重语文素养的构建

在语言素养的构建中,学生不仅要掌握语法和词汇,更需要深入理解语言的表现规律和特点,学会发现语言的美妙之处,以及提高语言情趣和文学素养。对于这些掌握,需要通过实践和开展活动进行全方位的培养。

3、注重教育的个性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学生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教育必须按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开展,注重个性化的教育。教学中,应该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需求,根据不同班级和学生完成个性化教学的目标。

4、注重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建构

围绕“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语文核心素养,从“基础型、发展型、拓展型”等三个方面建构语文学习任务群,确立主题,设定目标,设计活动,精心评价,最终以语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5、基于学生的感受、疑问、发现来设计教学活动

总之,语文教育是时代的产物,也是社会的需要。语文学科在新课标实施中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通过了解新的语文教学和培养目标,了解新课标的特点,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语文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我会注重语言实践和素养的构建,注重个性化的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强劲功能,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利环境和支持。

新课标解读与新课堂建构心得体会 篇3

做智慧的远行者

教师的素养决定了学生的收获,腹有诗书的老师能更好的驾驭课堂,倡导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期望学生的应知、能会为逻辑起点思考教学。

聆听了张伟忠博士对新课标、新课堂的解读,更加明确了前进的方向,学习新课标、建构新课堂,努力提高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能力,提升学科育人水平,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语文教师要关注具体的学情,在情境教学、任务评价、活动创新方面积极探索,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审美创造能力得到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源于语文教师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和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源于教师对文本和语言实践的引领,教师要更好的解读文本,多读书、多学习,向书本学习、向专家学习、向学生学习,真正做到厚积薄发,博学约取。

构建新课堂,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及教学行为,切实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建构基于学生感受、疑问、发现的语文新课堂。张老师结合《中国石拱桥》的具体案例,详细解读了新课堂如何操作,语文课堂应该更关注学情,更重视学生阅读的感受、疑问和发现,课前收集学生问题,关注学情,精心设计活动,通过任务驱动,以学习者为中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课堂教学的重心从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打破传统的语文课堂以教师讲解、分析为主的低效、无效、负效的模式,激发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内容的确定由教师的预设为主转变为师生共同生成。学生的成长更需要老师的不断成长。

践行新课堂,做智慧的远行者!

新课标解读与新课堂建构心得体会 篇4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五月葳蕤,树木茂盛,5月26日上午,我有幸聆听了张伟忠博士“学习新课标,建构新课堂”讲座,让我受益匪浅。

在新课标解读中,让我明确了传统语文教学与基于标准的语文教学的不同之处,传统语文教学教学内容先于教学目标,不太重视目标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教案中的目标陈述来源于教材,极易形同虚设。而基于标准的语文教学教学目标先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来自课程标准的多重转换,目标引导评价与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只有明确目标领航,课堂效率才能才能真正有提升。

同时,学科核心素养和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已是当前的研究潮流和推行重点,我们如何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着力精选和整合单元学习内容,充分挖掘单元主题的育人价值,真正的将其融合进课堂教学中,而不是为了应对教学要求而生硬地“搬”进课程尾声,这需要我们一线教师的思考与创新。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判断,符合认知逻辑,满足学习需求,也是我们持之以恒努力的重点和方向。

基于新课标,我们更要构建基于学生疑问和感受的新课堂,只有贴着学生教,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定教,先学后教,才能让自己的课堂像源头活水,时时充满生机与活力。学生只有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才能表现出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新课标像石,敲出星星之火;新课标像灯,照亮夜行的路;新课标像路,能引我们走到黎明。只有跟着新课标的方向前行,我们才不会迷失前进的方向。

新课标解读与新课堂建构心得体会 篇5

心存希冀目有繁星

今天有幸聆听了张教授关于新课标的解读,这使我的教育观念又一次得到了转变,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们必须改变我们原有的教育方式,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从分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潜能,让学生学得轻松,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我将这次新课程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新版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教师课堂上的所有教学都应坚持以生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多实践,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一个人知识的获取主要靠的是阅读。语文教学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乐趣;二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

三、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教学中要强调“精讲”,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我将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新课标解读与新课堂建构心得体会 篇6

研读新课标,促进新提升

一、教师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这次有幸听取了张伟忠博士的讲座,让我明白了阅读的真正好处,从大处说是为了国家的发展,而从小处说则是为了每一个学生、每一位教师的成长和生活。所以,阅读不应是一句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更就应具体地体此刻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就应有一桶水。那么这桶水从哪里来,从书中来,历史、哲学的、自然的、科学的我们都应有所涉猎。这样我们的知识才能时时处于更新的状态,才能更好地去教育学生,去引导学生,并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阅读的快乐,而不是为应付读书而读书。

二、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理解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用心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潜力,而培养这种潜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就应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超多的语文实践中直接培养潜力。可事实上,有多少人真正领悟到新课改的真谛呢?此外,老师也告诉我们:我们教师务必发现学生的优势智能,发展他的优势智能,为他们的“成才”带给方向,让每一个人都能为社会发展尽己所能。

三、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只有把学习的选取权真正归还给学生,学生才有了获得主动发展的前提。

作为教师,我们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应对如此重大的革新,我们要做什么首要的是我们要更新观念,要敢于打破传统教学中的条条框框,在教改的路上敢于创新。继而走上务实之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这也是我在阅读教学方面最大的感悟。语文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形态,有特定的目标和任务,有独特的个性,这就是语文的本。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牢牢把握住这个本,从关注资料到关注语言,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汲取传统教学中可取的东西。

新课标解读与新课堂建构心得体会 篇7

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

2023年5月26日有幸聆听张伟忠老师的讲座,受益匪浅,收获良多。张老师深入浅出的向我们讲解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理念和要求,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育要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结构化。”基于“学生的感受和疑惑”组织课堂教学。通过本次学习,我深刻认识到我应该从这些方面来努力。

一、从实践出发,用实践引领字生学习。探索用实际情境导入教学课堂,这种利用真工场景展开教学更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将学科知识“接地气式”的与学生融入。将“学”与“用”更准确的结合,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用任务驱动学生积极性。将传统章节命名的标题方式更改为任务驱动形式,这种更改摆脱了传统单一章节的硬式教材,由原来的单元、节、目,走向任务群。让学生在学习中更能体会任务带来的“闯关、通关、”乐趣,深层次的体现用教材任务驱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

三、坚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改变的重中之重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将传统讲授式的课堂教学方式逐渐演变为学生“动起来”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为主体”老师课堂为学生服务的核心。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一定会努力在自己的课堂中践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理念和要求,探索大单元教学,基于学生的感受和疑问确定教学目标,从而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新课标解读与新课堂建构心得体会 篇8

百转千回,返璞归真

教育改革如火如荼,教育模式如雨后春笋,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但细想之下,换了千百次的词语不过一个意思。所谓创新,往往是新瓶装旧酒,就这样,还常常被自己的新瓶给框死,走向一条必然寂灭的不归路。

我们的老师们在众多模式的洗礼下,也早就变得百毒不侵。面上笑脸迎合,欢欣鼓舞,巴掌拍的震天响。私下嗤之以鼻,岿然不动。

新教师乍看新奇,埋头苦学,抓耳挠腮,不得其法,越学越迷茫。乍一看头头是道,细一想满纸荒唐。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听到张伟忠教授提出构建基于学生感受、质疑和发现的新课堂。着实令人眼前一亮。

去掉那些死板的模式,提炼语文教学中最大的核心问题与短板,从教师备课的出发点上带领教师走向一条适合语文的教学之路。

语文教学之于其他学科最大区别在于教学目标的模糊。如果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语文教师就有一千种对教学目标的认识和理解”。

按说一切的教学应该遵从于课程标准,这是坚持党的领导,明确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大方向的问题。但是,对于语文来说,语文学科的内容过于博杂,学生,教师的认知,水平有较大差距。课程标准只能从大处着手,却难以做细做实。

张教授告诉我们教材是资源,学生是根本,课程标准使我们终点和目标。虽然没有新奇的词汇。却给一线教师的备课上课指明了方向。

以教材为蓝本就要关注文本的特点和内容。但解读可深可浅,品评可多可少,听说读写哪一项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教学内容。

但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哪一瓢怎么定?不是教学经验,教书的惯性。而是我们面前的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他们的感受,疑问就是我们教学起点。都到哪里去?课标中的学段目标是我们的终点线。带着学生从起点出发奔赴终点。

张教授的新课堂,百转千回,返璞归真,带领我们在语文的课堂里向更深更广处漫溯。

新课标解读与新课堂建构心得体会 篇9

学以致用,笃行致远

有幸近距离聆听张伟忠老师的培训讲座,感觉自己更像是一名学生,跟随大师一起感受新课标新课堂的魅力。张老师从教学大纲到课程目标的名称转换谈起,指出新课标的指向应该是学生学什么,而非教师教什么。以往基于经验的教学,并不能够真正满足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需求。教学应该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而学生根据个人实际提出的问题,更是促进老师提高、教学改善的重要方式。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段—学年—学期—每册—每篇设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基于学生的感受和疑问实施教学,以教的思路为暗线,以学的思路为明线,从而更好地实现目标进阶。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而不是唯一的资源。让学生通过教材及课外语文知识的学习,获得生活中使用语文的能力,才能构建有趣味、有语文味的新课堂。

张老师的培训为语文学科教学进一步明晰了方向、明确了要求,作为一线初中语文教师需要进一步转变教和学的理念,要关注具体的学情并合理确定教学起点,要在情境教学、任务评价、活动创新方面积极探索,进一步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推进“教—学—评”一体化实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逐步实现“培根、启智、铸魂、增慧”。

新课标解读与新课堂建构心得体会 篇10

初心如磐奋楫笃行

通过聆听山东省初中语文教研员张伟忠老师的“新课标解读与新课堂建构”专题报告,我对语文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理想的语文课堂不仅仅局限于纯粹的知识传授,而是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以下是我本次学习的几点收获:

首先,课堂的主人公是学生,老师只是起组织引导作用,学生作为主体可以任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基于感受、质疑、发现的课堂,不但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而且大大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气氛。其次,学生对课堂的高参与度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其次,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多读书,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给学生做好示范。同时,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我们的教学不应该基于应试。在与学生沟通方面,老师要在肯定学生能力的同时给出发展性建议。还要注重“逆向设计”,从初中三年、一学年、一学期的角度来制定教学的目标。语文课上注重读,在“读”中引导学生和作者实现心的交流,情的沟通,疑的化解,并让学生享受到读书的快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辅导者,不再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纯粹的知识点,而是让学生有一个思想的空间,培养他们优秀的思考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因此,今后我的语文教学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方向,持之以恒地树立“一切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进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