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实用文档心得体会内容页

《绿皮书》读后感

2023-03-28 19:01:52 心得体会 打开翻译

《绿皮书》读后感 篇1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南部种族隔离政策还在大行其道的时候,一名著名非裔美国古典爵士钢琴家唐谢利计划到南方各州进行巡演,考虑到安全因素的他打算招募一名保镖兼司机。而与此同时,一位意大利裔白人托尼瓦莱隆加恰好处于失业状态,为房租捉襟见肘。于是托尼顺理成章地因自己善于解决冲突的能力争取到了这份工作,就这样,两个种族不同,阶层不同,所受教育程度不同,喜好不同的人共乘一车,踏上了为期八周的冒险之旅。

《绿皮书》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绿皮书既是这部电影的名字,也是一本书的名字黑人旅行指南,在60年代,由于种族歧视的大行其道,黑人出行都要携带一本这样的绿皮书,住错了酒店,甚至进错酒吧都会被白人围攻。

一直以来,种族歧视都是美国和世界绕不过去的坎。黑人钢琴家唐出身高贵,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但其内心却非常孤独,倔强,荒凉,甚至试图用一己之力对抗整个社会,他说我拒绝去不欢迎我的地方。但他还是去到了歧视最严重的南方州。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车子抛锚时,唐谢利博士看着那些在种植园辛勤耕种的黑人,与他们进行无声的对视。尽管无言却极尽心灵震撼,那双带泪的眼眶里有怜悯,有悲愤,有唏嘘,也有对时代洪流冲击的无能为力。可见种族歧视是多么悲哀,残酷,而又深刻!而托尼,一个生活在美国底层的酒吧酒保,他受教育程度不高,说话有些粗俗甚至会一言不合与人动手,但他身上也有温情脉脉的流露,他内心深处的正直与善良也正是通过与唐的接触,才被慢慢地释放出来,并建立了原则和责任感。

如果说唐身上有着一种孤独的浪漫,那么托尼身上就是一种温情的勇气。除去种族歧视的主题,我们也同时发现,人性就像是托尼捡到的那块石头,剥开外壳,里面的种族,国籍,文化,性别都是没有差别的,越往深挖掘,也会发现一样的自私,贪婪,偏执。除了单纯的是非黑白,电影还在讲述一种更深刻的东西如何平衡坚守与改变。比如电影的开头,唐是一个身着华袍却迷惘地活在虚幻世界的人,而到电影最后,他成为了一个在圣诞节敲开自己朋友家门的普通人,怀着分享的心情,一同打开一瓶闪闪发亮的香槟。

人性就像那块石头,被风霜雨雪磨砺,有着许多瑕疵,却始终晶莹剔透,闪烁着温柔的光芒。

一场由北向南的旅行,在欢乐中给予人思考,浪漫的孤独和温情的勇气终会相遇。

《绿皮书》读后感 篇2

刚刚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大奖的《绿皮书》的故事,很容易让人联想奥利维那卡什和艾力克托兰达联合执导《触不可及》,因为肤色和阶级带来的冲突与交融,让尖锐的人性泛起柔光。黑白肤色加司机的主仆情,更像是摩根弗里曼与杰西卡坦迪主演喜剧《为戴西小姐开车》,用一道黑色的纯善,去打开骄傲的白色壁垒。

然而在我看来,《绿皮书》就是它自己。它有《触不可及》和《为黛西小姐开车》的交互与融通,但两部前作更多是个体命运的柔软,而《绿皮书》不仅有肤色、阶级、文化修养的冲突,还有对上层白人伪善的触碰,以及各种穿越时空的种族和社会问题的醒思。作文吧 WWW.zuOwEnBa.Net

影片如果有幸引进,必然是要吃片名的亏,然而绿皮书三字,却是这个故事的魂。1962年,白人至上和黑人民权运动空前高涨,黑人邮政职员维克多雨果格林为黑人出行编写了一个类如旅行指南的小册子,注明哪些旅馆与餐厅可供黑人入驻和用餐,这就是史上被称作黑人出行指南的绿皮书。

电影《绿皮书》的故事背景与小册子问世同年,同样有真人真事的依托,讲述意大利裔美籍白人托尼受雇为黑人钢琴家唐开车护航的故事。一个是白人江湖里善于处理疑难杂症的底层老炮,一个是黑人世界高处不胜寒的天才演奏家,两个不兼容的异世界人类组成黑白无常组合,以公路电影和巡演模式从纽约一路南下,上演了一出两月时长的跨越种族、跨阶级的战斗情谊。

之所以强调战斗情谊,而非《触不可及》和《为黛西小姐开车》的友谊,是因为1962年的美国南部种族主义的大气候,就我们华北平原冬季的雾霾,同一片天空下难有幸免者。两人按照绿皮书指南出行,已经够小心翼翼了,但各种危机和壁垒依旧如雨后的沼泽。

事实证明,不按照绿皮书手册出行,是寸步难行的。唐两次出离绿皮书指南轨道,一次去白人酒吧喝闷酒,一次去浴室寻欢,结果都挨了揍,险些不得脱身并断送巡演。托尼一次开车走错路,也陷入了白人警方黑人不得夜出的魔障,这一次是托尼对警察出手惹祸,唐为了脱身动用了总统弟弟的关系。

就算是在巡演规划的路径上,歧视也是无处不在。有钱人给他的`演出报以热烈的掌声,但却不让唐用他家客用卫生间,而让他去外面的简易窝棚;伯明翰的接待经理表面友善礼节,唐的休息室却是个逼仄的杂物间,且不让他在演出的餐厅用餐。唐已经是多次在白宫演奏的大家了,却曾因为演奏白人曲目当场被打。

影片采取双男主的叙事,其实是个歧视者和被歧视者的双重视角。借着托尼之眼,我们看到了一个带着有色眼镜的美国南部世界,歧视涉及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全方位,而借着唐之眼,我们还看到了以托尼为代表的美国白人阶级社会的落差。唐尼不仅因为是白人世界的异类高处不胜寒,还因为与黑人世界的阶层落差而孤独。托尼其实歧视也是有色眼镜的代表者,要不是一份高薪工作的诱因,他可能一辈子没有机会走进黑人的内心世界,领略并接受他们的才华。而通过与唐的接触,托尼的内心世界渐次打开,精神世界更上层楼。

按照唐三重奏搭档的说法,唐的南巡也是自找苦吃之旅,他完全可以在北部轻松赚三倍的报酬。唐执意南巡的意图影片没有明说,但不明而喻。上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正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时期,影片所在的1962年,民权运动的火力正集中在反对长途汽车上的种族隔离和争取南部黑人的选举权上。作为黑人精英艺术家的唐,不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时值维克多雨果格林的绿皮书指南问世,南巡演出的可行性就差一位保驾护航的托尼。

《绿皮书》故事的次年,华盛顿林肯广场二十五万人聚集,同声反对种族隔离,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发表了他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将民权运动推向高潮。联系历史,我们再回看唐一路的隐忍,便可见他内心那团看不见的火种。在托尼的影响下,他终于向歧视并拒绝他用餐的餐厅说不,并用拒绝演出的方式给了伪善的白人一击。

这个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故事之所以让我们看得如此鲜活,是因为,不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世界范围内,种族歧视依旧无处不在,我们无时不刻深陷歧视者和被歧视者的双重镜像,种族融合的使命尚任重道远。

《绿皮书》读后感 篇3

仅仅拥有天赋是远远不够的,改变人们的观念还需要很大的勇气。——题记

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一位出色的钢琴演奏家唐·雪利,聘用了一位白人保镖托尼当司机。一路从纽约开始,一路南下举办巡回演奏的.故事。他们从一开始的矛盾抵触,后来慢慢的调和,最后甚至惺惺相惜,跨越了种族、阶级成为了很好的朋友。一本书,一辆车,一条路,两个人,一个粗鲁暴躁,一个温文尔雅,一路上有欢乐,有泪水,甚为精彩。

人的偏见是一座大山,在这部电影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尽管唐·雪利是一名非常优秀、出色的钢琴演奏家,但他在表演后,他仍是白人眼里的老黑,任何对于黑人的规则,他仍要遵守,瞬间的掌声似幻影,缥缈至极。而司机托尼·利普一开始也厌恶黑人,但在旅途中,他渐渐放下了偏见,敞开心扉,理解唐·雪利。这令人动容的友情,跨越了种族。尽管世界充满了歧视,但总也有温暖善良的人来陪伴你。

我印象最深的画面是托尼他们因汽车抛锚停在路边,唐·雪利下车看到了马路对面的土地里正在耕种的黑人。他望着他们,他们望着他,温暖的阳光也瞬间变得甚是刺眼。他会想什么,他们又会想什么?为什么白人会给黑人工作呢?这一切只因他们的出身不同。而唐·雪利也因为钢琴家的身份,在黑人中被人认为高人一等,在白人中不被尊重,这令他孤独,迷茫。但我还是十分佩服唐·雪利,在面对同胞的不解与来自白人的种族歧视,他不仅没有失掉尊严,还影响了托尼·利普,用他的尊严一次次阻挡着恶意。所以你永远不会以暴力取胜,只有保持尊严才能战胜一切。所有的人向来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个世界也因我们的独特色彩,变得盛大灿烂。

愿世界再无歧视。

《绿皮书》读后感 篇4

一开始只是因为这部电影的口碑不错,被吸引了过来。实际上,内容确实精彩,谢利博士与托尼一路上相互磨合,也在对方的影响下,做出从未尝试过的改变。这让我想到了《父母爱情》中的安杰与江德福,一个是有文化有品位的资本家小姐,一个是农村出身半文盲的海军军官,却幸福了一辈子。每个人可能都有着不同的身份和地位,但因为内心有相通的地方,所以才有了彼此靠近的机会。

每个人生来都是孤独的`,托尼虽然是白人,但每天过着入不敷出的日子,在周围人的影响下素质也很低。谢利博士在舞台上拿着高昂的演出费为白人演奏钢琴曲,但离开了那个舞台,依然不被白人尊重。经过一路上的相互了解,他们逐渐知道了彼此心中最薄弱和最在意的部分,也为他们进一步深交做了铺垫。托尼很重视与家人间的相处,而谢利博士与自己的弟弟断了联系。谢利博士的住处为自己设了一个窄窄的王座,看起来傲视群雄,但其实他是渴望爱的,从他帮托尼写的信来看。谢利博士每天喝很多的酒,默默忍受着挨打与歧视,而托尼给他的生活带去了几分阳光,大概也只有托尼真正地关心他懂他。

越是孤独越难迈出第一步,越不肯走出去越是孤独。我还记得我小的时候,同学找我踢毽子我说不会,屡屡拒绝,于是便不再有人找我玩,我也越发孤独。谢利博士第一次面试托尼时,苛刻的条件被托尼拒绝了,但博士坦诚相待,留住了托尼,如果博士不肯放下面子,那么将会错过这样一段友谊。武志红在《巨婴国》中说:很多人怕麻烦别人,但是,不麻烦彼此,关系也就无从建立。有的人觉得自己是超人,独立性很强,但越是这样越是没朋友。胡适和陈寅恪是很好的朋友。陈寅恪生病的时候,没钱治病,胡适当时已经卸任驻美大使,薪资微薄,依然寄去了一千美元作为医疗费。后来胡适竞选文化院院长,陈寅恪特地跑到重庆去投胡适一票。片中,托尼帮助谢利博士解决一个又一个麻烦,谢利博士帮托尼写信,这也促进了他们友情升温。人是社会性动物,不要害怕张口,交流才有机会,沉默未必是金。

懂得反抗,与命运做斗争。谢利博士虽是黑人,但仍坚持学习,成为博士,与上层人士接轨。坚持去种族歧视严重的南方演出也是为了改变大众的意识,就晚餐问题与餐厅负责人斗争,虽然没有成功。命运有一半在上帝手里,有一半在自己手里,我们要与上帝争夺命运。有人高考没考好就怪制度怪家庭,但仍有寒门学子考上北大后感谢贫穷。不要责怪原生家庭怎么怎么样,自己也应该尝试着去努力改变。

《绿皮书》读后感 篇5

今天看完了美国电影《绿皮书》,给我非常大的震撼,这是一部描述黑人音乐家雪利的故事,这位黑人音乐家不仅是音乐天才,他还取得了心理学和乐理学等博士学位,是一位兼具音乐天才和修养、学识的黑人,在美国享有很高的声誉,他还是前美国总统肯尼迪的朋友。就是这么一位出色的美国黑人,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故事是这样展开的,他受公司的委托,要到全美巡回演出,需要一位司机兼保镖,公司为他选择这样的一个人真是煞费苦心,在面试了很多位之后,还是没有让他称心如意。这时,一个意大利血统的美国人名字叫托尼,出现在他的眼前,于是,他让人联系了托尼,并且对托尼进行了面试,当托尼走进雪利的办公室时,他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这间办公室堪比国王的宫殿,里面宝物应有尽有,都是世界上一些奇珍异宝,如果说他是阿拉伯的一位猷长,一点也不为过。

但是,当托尼看到眼前是一位黑人时,顿时改变了主意,因为白人从来就瞧不起黑人,更别说为黑人开车了。但是,雪利得知托尼可以为他摆平很多事情,因其在业界小有名气,所以雪利极力挽留托尼留下为他开车,并且答应了托尼提出的一切要求。

于是,托尼在合同上签了字,雪利的管家给了托尼一本绿皮书,上面都是雪利巡回演出的一些路线图和所住的旅馆名称和地点。他们巡回演出的路线是从纽约出发一路向南。在北方他们无需担心什么,但是,他们一路向南却是令人十分担心的事情。

因为当时,黑人解放时间并不长,他们别说在社会上有地位,能够不受白人打骂已经很不错了,而托尼在处理这些事情上面很有一套,这就是雪利非坚持要托尼担任他司机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们一路向南,当走到印第安那州汉诺威市演出时,工作人员居然用一架破旧的钢琴让雪利演奏,钢琴里面全是垃圾,当托尼看到这种情形,让工作人员换一架钢琴时,工作人员居然说一个黑人哪有那么挑剔,被托尼打了之后工作人员才换成了一架指定钢琴。

他们走到肯塔基州路易斯威尔市时,雪利只能住在专门为黑人准备的旅馆,而托尼却可以住在环境和条件都比较好的旅馆里。雪利为了解闷出去喝酒,居然被一群白人殴打,托尼赶到才解了围;当他们在北卡罗来纳州,雪利演出大获成功,并得到很高的赞扬,但当其去厕所解手时,却被工作人员拦下,因为他们在外面一棵大树下用木板给雪利专门搭建了一个厕所,其实就是平时民工用的那种简易厕所,雪利看到后拒绝使用,最后他们宁愿推迟半个小时演出,也不肯让雪利用他们的厕所解手。无奈之下,雪利只能回到自己居住那家旅馆上厕所,这往返需要半个多小时。

在佐治亚州的梅肯市,托尼让雪利买件西装,雪利走进西装店时,店主看到他是黑人坚决不让雪利试穿衣服,非要雪利先买下来,如果不合适他们再修改。而白人客人却可以先试穿再决定买不买;在密西西比州杰克逊市,因雪利是黑人居然无故被抓,在他和司法部长通电话后,才得以脱身。

雪利在台上倍受尊重,这是因为他的艺术才华,但是,他到了台下,人们并没有把他当成艺术家,而还是把他当成普通黑人对待。他本可以在纽约市卡内基音乐厅拿着几倍于巡演的工资,还不受白人歧视,过着优雅舒适的生活。但是,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走出去巡演,以他的艺术天才来让人们改变观念。

托尼曾经问过同事,雪利为什么非要受着屈辱,还要坚持演出。同事告诉他,天赋固然重要,但是,观念的改变更为重要。雪利就是要和总统肯尼迪一同来改变美国对黑人的歧视,而虽然他很有钱,但是人们并没有给他应有的尊重,他是用他的精湛技艺,和高尚的人格来感化这个世界,并最终获得了人们的尊重。

《绿皮书》读后感 篇6

电影中优雅的钢琴家和粗俗的白人司机,一个感觉高高在上,一个太接地气,一个收入丰厚,一个为生计忙碌,一个经常是手捧一本书,一个经常是手抓一鸡块,一个处事得体,一个简单直接。

太多差异的两个人走在了一起,都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敬业,都穿着非常得体,一路走来,互相影响、互相帮助,电影传递了友情的暖,还是轻松的笑,讨论了很多关于人性,孤独,偏见的话题,但没有说教,而是用趣味传达温情,暖化了人的内心。

电影让人领略了美国不同洲的风景和酒店,也让人感触深刻,有内涵,相对国内大部分肥皂剧来说,质量确实较高,有中心、有主线,有清晰的传递路线。

家庭的纽带:家庭很重要,为了家庭男主人公愿意通过各样的方式赚钱,养活家人,家庭是第一位的,为了赚钱愿意离开家两个月,电影传递了离开家这么久是多少不好的事,家庭聚会很重要,再怎么样也要在平安夜前回到家里,否则就没有他的床了。让人不得不思考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生活的中心是什么?

传情的纸信:为了省长途电话费,托尼一路给家里的妻子写了好多信,从一开始的流水帐到后面的诗情画意,从开始的照写到后面的自成一套,写得已经让音乐大师都觉得满意了,妻子看得感动不已,也加深了夫妻的感情,说明交流很重要,表达很重要。

然而在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谁还会写信呢?我们或许已经失去了这个方式。

快乐是什么:是点燃一个烟,是喝一杯酒,是看一会书,是写一封信,是吃一份三明治或鸡块,是在大众的酒吧里弹一曲音乐,是一次家庭的聚餐,是朋友间一次简单的聊天,是在无垠的公路行驶。、快乐其实很简单,只要是自然随性、简单纯粹的一个小举动。

而我们如今的快乐已经变得越来越难,忙着追求物质和一些不可及的东西,或许我们已经忘记了我们生活的初心。

包容是什么:包容举止的随意粗俗,包括有点难看的'吃相,包括性取向的不同,包容捡块石头那样的小便宜,从扔掉别人喝过的杯子到同桌吃饭、共睡一间。

而生活中的我们或许太计较一些事情,太计较自己个人的得失。

要有改变的勇气,要学着尝试。

要听爸爸的话工作就工作、笑就笑、吃饭的时候要象最后一顿。

孤独是什么?不要总是一个人呆着,要和家人、朋友一起。

忍耐是什么?拳头有时候解决不了什么,有时也能解决点问题,面对别人的不尊重和理解,要有自己的态度和方式。

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请你去电影院看这部《绿皮书》吧,从你的视角你还能收获很多。

《绿皮书》读后感 篇7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顶级的黑人音乐博士与一个粗俗但又胆识过人的白人司机之间的友谊。种族歧视是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主要观点,鼓励我们通过抗争,通过努力,去改变别人的看法,获得尊重。

在这部电影里,编剧打破常规认知,将已固化的种族人设巧妙对调,一个是黑人世界处于珠穆朗玛峰顶上的一朵高岭之花,一个是白人江湖里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底层老炮。黑人雪利绅士,严于律己,是社会精英,而白人托尼粗鲁,随性洒脱,是社会底层。

故事很简单,顶级黑人钢琴演奏家雪利要一路南下去巡演,需要一位靠谱的司机,白人托尼胜任了这个工作。两个人一路南下,开始托尼与雪利之间互相看不惯彼此,后来相互改变彼此尊重,成为挚友,他们途中经历的各种事件冲突,为我们上演了一幕跨越种族跨越阶级的情谊。

“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而我们恰巧成为朋友,这不是缘分,只是我们本就该是朋友。”雪利和托尼这两个太多差异的人碰撞到一起,肤色,阶级和文化修养带来的冲突和交融,让人性泛起柔光。

这部电影传递给我什么是快乐?是点燃一支香烟,是与朋友碰一杯酒,是捡到一块好看的石头,是看一本书,写一封信,是弹一曲音乐,是家庭的聚餐,快乐其实很简单,就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天。

人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不敢迈出第一步。

雪利是一个非常优秀的钢琴演奏家,但他却没有朋友,没有常联系的家人,独自住在豪华空荡的别墅里。托尼虽然家庭经济情况不是很好,但他有爱他的妻子,有温馨的家庭。当雪利被欺负时,他不愿意太多依靠托尼,但在托尼一次一次的帮助之下,他也意识到了友谊的'温情。

只有天才还不够,改变大众的想法需要很大的勇气。

写到这里,我回想到21日晚上在英格兰对战伊朗这场世界杯比赛中,开场前在唱国歌环节,伊朗队全队拒唱国歌,以表达他们对女性争取自由的支持。英格兰足球队球员单膝跪地,以表达他们对种族歧视的反对。他们心中,有感情和信仰,在合适的时间就要表达出来。

勇敢不是无所畏惧,而是面对不公敢于发声,即使颤抖也要挺身而出,勇敢是带着恐惧依然前行。

每一个时代,任何角落,都可能有着不公平的事情,每一种落后的制度,观念的改变都非常不易,都需要那些勇敢坚强的人,不断地挑战世俗的偏见,一步一步地改变落后的观念。

《绿皮书》读后感 篇8

这可能是最接地气的一部奥斯卡最佳影片

顶着第9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光环,《绿皮书》在国内抢鲜上映,纵观奥斯卡近十年来的最佳影片,《绿皮书》都称得上是最接地气的一部,它没有太高的观影门槛,也无需太多严肃的解读,对普通观众来说可算是非常友好了。

很少有一部喜剧电影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因此当轻松幽默的《绿皮书》战胜了充满史诗质感的《罗马》,影评人们多少还是有些意外。而《绿皮书》的轻松,恰恰是其获奖的最大优势。众所周知,种族平权的主题,是近几年奥斯卡青睐的对象。仅今年的八部提名作品中,就有三部直指这一主题。《黑豹》是首部黑人超级英雄电影,也因此在北美地区刮起一阵观影和口碑狂潮,但它终归是一部带着幻想的娱乐片;《黑色党徒》也是通过喜剧手法探讨种族议题,但导演斯派克李在结尾突然把镜头对准了现实,让观众直面种族主义的抬头,发出一声沉重的呐喊;而《绿皮书》中,既没有对未来非洲的高科技幻想,也没有触目惊心的社会现实,它回归到了质朴、简单的故事中去,通过一黑一白两个主人公的南部巡演之旅,讲述了一段放下偏见的故事。它不尖锐也不说教,而是让观众自己去体悟,哪怕只是在笑声中收获了一些温暖,就已足够。所谓四两拨千斤,大概就是《绿皮书》的价值。

《绿皮书》的故事虽然简单,但剧本扎实工整、演员表演出色,为我们完美示范了好莱坞的成熟功力。它首先推翻了以往种族题材中惯常的人物设置,黑人音乐家高雅文明,白人司机粗鲁没文化,而这种颠倒又酝酿出不少新的笑果。另一方面,公路片一定要是在旅程中完成人物的成长和升华的,《绿皮书》为此一路铺陈了很多细节,让主人公的转变自然可信。比如,白人司机从一开始会偷偷扔掉黑人修理工用掉的杯子,到为深陷困境的钢琴家大打出手,再到不计报酬地支持钢琴家罢演,你可以说这是一个白人放下种族歧视的过程,也可以说,他是为了朋友在改变。而这样的友谊,也慢慢让黑人钢琴家敞开心扉,走出孤独,甚至开始试着吃炸鸡、弹爵士,逐渐找回真实的自我,不再为外界的目光而活。

虽然维果莫腾森在《绿皮书》中爆肥40斤,出彩地演绎了一位油嘴滑舌、夸夸其谈的意大利裔司机,但阿里马赫沙拉的角色更有难度。他表面优雅傲娇,内心却极度自卑,尽管在舞台上收获无数掌声,却无法得到社会真正的尊重与认可。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两人在雨夜中吵架的戏,那是钢琴家唯一一次的情绪爆发:如果我既不够白,也不够黑,甚至不够男人,那告诉我,我是谁?隔着黑暗的雨幕,我甚至看不清阿里脸上的是泪水还是雨水,却为他的表演深深震撼。也正是这样的克制,让阿里再度捧起奥斯卡最佳男配角。

让观众们念念不忘的,还有电影里的不少金句。世界上那么多孤独的人,因为他们都没有勇气迈出第一步;光有天分是不够的,改变人们的观念需要很大的勇气;我父亲曾经说过,无论做什么,都要百分之百地做,工作就工作,笑就笑,吃饭的时候要像最后一顿;暴力永远不会取胜,保持尊严才会取得真正的胜利即便抛开种族歧视的主题,这些台词也能触动大洋彼岸的我们,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普世价值,也是好莱坞电影能够持续输出的文化内涵。

事实上,《绿皮书》在美国上映后也受到了不少质疑,主要是针对故事的真实性。该片根据真实人物改编而成,编剧之一就是白人司机的儿子,但影片却遭到了黑人钢琴家家人的指责,认为电影对唐谢利的塑造是以白人角度的臆想,并不真实,两人甚至只是雇佣关系没有所谓的友谊。如今两位原型人物都已经去世,真相很难探究,但或许正是这种不真实,才使得电影拥有了一个所有人都乐于见到的圆满结局。说到底,《绿皮书》只是一部电影,只是编剧借真实人物讲述的一个故事,相比《黑色党徒》的鲜血淋漓,大概观众们更希望在影院里感受片刻的包容与温情。

《绿皮书》读后感 篇9

最近这部电影略火,我在的读书群有好几个人发了观后感。但我最近忙着看书和写书评影评,我也没去搜索这部电影的信息或者打开她们的文章。昨晚见了一个书友,聊了一些读书的内容很投缘,后来他说去看个电影吧。然后让我选座,我挑的考前的中间座位。刚开始看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的眼睛快要看不过来了。但这个电影逐渐让我沉迷下去。沉迷电影的原因是,我已经习惯了用作者视野猜故事的发展。

这次由于完全没了解过这部电影,边看边猜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出乎我意料的地方。比如最开始看到繁华的夜总会场景,我还以为这是一个类似于《赌王》的故事。后来夜总会需要两个月调整,唐尼为了生计,和别人打赌吃了26个热狗,又典当了自己的手表,我还以为再往后是要讲他的.悲惨故事。

托尼在夜总会新认识的朋友要给他介绍工作,我希望托尼拒绝,因为感觉那个人不是好人。我还是希望我看的电影主角都是好人,也不要有特别悲惨的遭遇。还好托尼最后选择了唐博士。从他们上路开始,我一直担心车会出故障或者遇到车祸之类的耽误巡演。结果整部电影里唯一一次车坏了在路上,托尼很快就修好了。另一次大雨,托尼打了非要找事让唐博士出来的警察,然后唐博士一个电话打到了某个大人物那里,结果两个人很快被放出来也没耽误巡演。

看电影的过程中,听到周围一阵一阵的笑声,我都有点惊讶。可能我一直在紧张地猜剧情吧。整部电影,最好笑的地方是路上托尼买了肯德基,然后自己边开车边啃,还要扔给唐博士。唐博士不得已接受了。接着说觉得很美味。与之呼应的是,在后来某次家庭聚餐中,托尼告诉主办方唐博士喜欢吃炸鸡。

我大概是在电影进行到三分之二,才能确定这是一个讲美国种族歧视的故事。我想起了前几周看的《摩登家庭》第八季里有一幕,杰为了调查他心爱的小狗为什么最近很反常,在家门口装了监视器的那天,他家对面刚搬进来一家黑人,他很担心新邻居误会他,几天后有黑人朋友来看他,他没有请朋友到家里,而是拖他出来聊天并且装作随意和新邻居打招呼。新邻居一语道破,我知道你是一个很友好的人,我待过好几个白人社区的。然后杰感到释然,说了一句傻话,新邻居没搭理他,直接忙自己的事情去了。

电影中最让我震撼的是两个片段。第一个片段之前,已经发生过很多次唐博士被歧视的事情,然后托尼开解他无效,说我觉得我们似乎颠倒了,虽然我是白人,但我更了解黑人,更接近于黑人的生活。唐博士突然气愤地要求下车,然后往前走了几步,托尼紧随其后。唐博士悲愤地说了一大段话,其中有一句大概是,你以为那些白人为什么要听我演奏,主要是为了继续看着我像黑人祖辈们那样为他们服务!然后我看到他似乎是哭了。而托尼也暂时不知道说什么来安慰唐博士了。

我在想,每个人都不想被标记成某个群体,但是我们新认识一个人,我们自己会习惯性地给他们贴标签,贴标签大多数时候是为了更好地与别人沟通相处。但是在两方都观点很偏激的情况下,标签会恶化沟通相处环境。

第二个片段是很让我激动的,唐博士不能在餐厅用餐,最他终在托尼的鼓励下放弃圣诞演出。然后两人转到了一个小酒吧里,托尼鼓励唐博士去演出一曲。那一曲听的我热血沸腾。那一刻我发现认真做一件事的人太帅了,帅到我都忽略了他的肤色。昨晚回家后我让天猫精灵播放的是贝多芬和肖邦的钢琴曲。

最后电影里说,取自真实故事的两个人在2023年前后分别去世了。所以直到最后,我才能理解为什么会出现那些事。如果想更好理解电影的小伙伴,建议还是做点功课再看电影,可能会收获更多。

这部电影给我的最大启示是,不要拒绝接触和你不一样的人,你们的相处会碰撞出很多火花,你会学到很多东西,比如对方的为人处世方式、生活或者工作技能,最重要的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世界。人生很长很有趣,世界很大很美好,生而为人是我们的幸运,我们应该好好利用自己与生俱来的感知能力。

《绿皮书》读后感 篇10

《绿皮书》确实是部很不错的治愈系电影,去的时候几乎包场,今天正好刚上映,我正好有时间。

虽然三座奥斯卡奖项里有一个最佳男配,但在我心中托尼和唐都是主演。不得不说这部电影在人物塑造方面很成功:一个白人,世俗粗鲁朋友多;一个黑人,优雅理性却孤独。最终两个人的转变也是如此相似,托尼,一个大忽悠托尼,一个不折不扣的种族歧视者,最终消除了偏见。唐,举止优雅,谈吐不凡,一开始高高在上,

后来手抓鸡排,敞开心扉,直到剧末拿酒去托尼家庆祝,这一切都是如此鲜明的对比,也不禁让我想到那部经典的法国电影《触不可及》。

说到有色人种,确实是种族大问题,黑人求生指南绿皮书的元素贯穿始终,托尼和唐的'对比,唐和底层黑人的对比,有色人种在白人世界里竟是如此低下,高贵的唐也只是在台上被人尊重而已。我也表表圣母心,愿世界和平!拜托全球同胞!不过最后一场演奏放鸽子确实解气。

托尼和唐的生活方式也是很鲜明的对比,一个活在当下,今朝有酒今朝醉;一个看重尊严,不惜舍弃荣华,为消除国家种族歧视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唐就像托尼说的高高在上,但又无比孤独,拥有着一切又如同一无所有一般。这让我想起了以前看到的的一句话:人生是分层次的,层次越高的人越孤独。

曲不终人散,天不遂人愿,圣诞节却下起大雪,还好结局团聚圆满。受到启发的点太多,不一一说了,脑壳疼,可以去看看,绝对不会失望,五星强推。认认真真欣赏了一部电影,很满足,小小拙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