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实用文档条据书信内容页

儿童立场读书感悟

2023-01-15 21:43:29 条据书信 打开翻译

儿童立场读书感悟(一)

作为小学教师,我们工作的内容是教书育人,工作对象就是儿童,我们应当了解什么是儿童立场。

成先生在书中指出,一切教育的核心都应当是围绕着儿童本身的,发自信心的尊重孩子,赏识孩子才有资格讨论教育的技巧。《儿童立场》这本书,不仅仅要求我们站在儿童的立场去看问题,去教学,而是让我们重生为儿童,真正以儿童的视角交流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在写教案、备课、这教学设计时都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在教学中,我常常存在这样的问题:我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则时而配合时而鸦雀无声,有的学生则根本不知道讲到哪个环节了。这也反映了我在备课时没有真正坐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以后遇到鸦雀无声的时候要想办法引导和启发孩子,而不是引导多次无果后的情绪上涨。在我的教学中我容易出现问题,也是我忽略了孩子的可能性,换句话说就是我没有做到“时光不语,静待花开。”有的时候为了提高教学成绩,总是将“快一点挂在嘴边。”快点听讲,快点记笔记,快点写作业,快点交作业……所有的快一点,是孩子们思考的时间被压榨,好奇心被抹灭,创造性激发不出来。边阅读此书,我也会想起我的学习生活,却发现自己一直都是乖孩子,没有体会过课上调皮的“快乐”,因此,在教学中我也无法真正理解课上调皮的孩子的心理。对于孩子出现的问题,也习惯于用成年人、旁观者的角度去思考,虽然旁观者清,但却不全面、不深入,自然无法感同身受,也就无法走进孩子的心理,无法设身处地和孩子一起面对问题。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另一个感悟就是:在教学中,老师还要带孩子会“玩”,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布置作业时,除了布置书面作业,实践性作业也尤为重要。让孩子的玩得更有目的性、实践性和创造性。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真正走进儿童,发现儿童,保持一切利益从儿童出发的教育立场。

儿童立场读书感悟(二)

四月是一个充满书香的月份。刚刚读完成尚荣老师的《儿童立场》,更是让我深深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站在儿童的视角做教育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

在书中,成尚荣老师多次强调:教师的第一专业就是儿童研究。尤其作为一线教育的我们,时常在赶往伟大教育事业的路上,不经意地撞倒孩子,其根本原因是我们不知道儿童在哪里,没有真正认识儿童、发现儿童,促进儿童的发展,即没有教育的大智慧,没有理解到教育同样有着自己的立场。而教育立场说到底就是儿童立场。只有真正站在儿童立场上,才会有真正教育、良好教育的发生;如果抛弃儿童立场,站在另外的立场上,教育很可能是一种“伪教育”,甚至是“反教育”。作文 WwW.ZuOwENbA.NeT

接下来我来谈谈自己在读这本书时的几点较为深刻的感触。

教学的使命在于唤醒智慧的缘芽。

智慧常常躲在心灵的深处。教学的使命是把知识的获取过程变成智慧的生长过程。这一过程的最大秘密是:透过知识看到智慧的光芒;鼓励学生去怀疑、好奇、想象、猜测——敞开学生的思维,触及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思维有一番“折腾”,让学生有一点“痛苦”。只有经历了探究的过程,学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识的由来,在内心里种下智慧的种子,掌握学习的方法,获取学习的技能,渗透创新的意识。这才是教学的大智慧。

教师的平常心是师生成长的保障。

我们常说“有教无类”,智慧教师往往具有平常心。拒绝功利之心,拒绝浮躁之心,是一种阳光的心态、宽阔的胸怀、开放的视角。教育树人要保持积极的“慢养”,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相信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和潜质,平等对待,学会寻求教育规律,静等花开。

教室是出错的地方。

学习就是探索未知的世界,学生在教室里求知,就像孩子学习走路一样,在不断尝试和摔跤中慢慢成长,掌握技能。教室是出错的地方,学生因为不熟练容易出错,这是必然的,教师必须清楚认识到这点,对学生充满宽容、乐观的期待,不让在有意无意的伤害中扼杀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中,老师不能将“顺”作为自己的教学追求,而是要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在“化错”中不断落实教学,让课堂充满生命力和挑战性。

拥有儿童立场,就是要拥有一颗童心,重做一个小孩。用爱心催生童心,童心催生创造。作为教师,更要学会要蹲下身来,站在儿童的视角思考教育,相信教育工作一定会事半功倍。

儿童立场读书感悟(三)

最近,“儿童立场”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时常出现,那么,什么是“儿童立场”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我找到了成尚荣先生的《儿童立场》一书,让我对“儿童立场”有了深入、立体的认知。成先生认为儿童立场需要我们回到儿童原来的意义上去,回到儿童最伟大之处去,回到儿童完整的生活中去,回到儿童的生活方式和游戏方式上去。我发现《儿童立场》不仅仅是让我们在儿童的立场去看问题,去思考教学,这本书更是传递了陶行知先生的理念:“我们必须重生为小孩,不失其赤子之心。”

立场,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抱的态度和所处的地位。即你是为谁的。不同的立场,表明了不同的态度,影响着甚至决定着处理事物的方式和结局。教育是为了儿童的,是依靠儿童展开和进行的,教育是要从儿童出发的,这就是教育的立场。因此,教育的立场应是儿童立场。“儿童立场”基于对儿童发展的思考,直抵教育的本真。

陶行知先生说:“教学,教学生学。”教师要成为儿童的研究者,教学的使命是让和童的精神得到解放。课堂教学,应该研究儿童,尊重儿童,发现儿童,促进儿童的觉醒,发展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儿童站在课堂正中央。

然而,回归当下教育,我们往往无法真正认识儿童、了解儿童,常常出于成人本位替他们做选择,基于我们的认知经验帮助他们做判断,这些看起来像是推动儿童发展,但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吗?真的是孩子感兴趣的吗?真的是孩子愿意去探究发现的吗?我们认真思考过吗?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该去认识儿童,发现儿童,才会在努力赶往伟大教育事业的路上,不忍心撞到一个儿童。我时刻提醒自己活到老,学到老。我开始意识到童年在生命阶段的重要性,那些在充满爱和自由中度过的最美好的时光会影响整个生命历程。

我读完这部书,深深地体会到我们所教给孩子们的,都可以用来自我教育,我们不是在教育孩子,多数是在向孩子学习!

儿童立场读书感悟(四)

翻开《儿童立场》这本书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位年近耄耋的老人挑灯夜读、创作思考的画面;一位和时间赛跑的老人正追赶着年轻人的步伐不甘落后的画面;一位和蔼可亲的老者和孩子们一起蹲坐在地上交流的画面。这些画面是支持我看下去的动力,一页一页的咀嚼和研读着,时而眼前一亮,时而茅塞顿开,时而倍受启发,时而陷入困惑,时而大开眼界,时而陷入沉思,喜欢这种别具一格的精神之旅,仿佛走进了成老的内心,与之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思想交流。

回味整个思想之旅最为触动的有以下几个观点:

一、谁真正认识、发现了儿童,谁就赢得了教育。

一次初中同学聚会,当和一个小学兼初中同学回忆小学时光时他兴趣盎然,满眼都写着怀念和美好,回忆起孩童时的事记忆犹新,还提及那时老师经常让他做事,比如当小助手,出黑板报等,他对小学时的老师很怀恋。当我提及初中时光时,他表示无感,其实初中的老师还是很值得尊敬的老师,他说老师基本上都很少关注他,所以他经常没有存在感。聚会之后,我时常会想起和同学的这番对话,孩子最喜欢的老师到底是什么样的?孩子最喜欢的班级是什么样的?孩子可能并不在意老师的名气有多大,班级有多么优秀!孩子真正在意的是自己有没有被老师关注,自己在班级有没有存在感。我也反思了自己在班级管理中有没有关注到每个孩子,是否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存在感。为此我会利用班费让热心的阿姨提前给每个学生准备生日礼物,然后集体为每个小寿星过生日;尽可能让更多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班级元旦晚会以小组的形式出节目,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演;黑板报会以小组的形式轮流出,这样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课堂上尽可能关注到每个学生……一切的管理和教育都以关注每个儿童为出发点,让每个孩子都有存在感为我的教育准则,就这样我慢慢的赢得孩子们的喜爱和家长们发自内心的称赞。这也许就或多或少的印证了成老的观点——认识、发现了儿童,就赢得了真正的教育。

二、良好教育应是促进儿童可能性最充分发展的教育。

每个儿童身上都有着无限的可能性,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学会如何去激发和充分发展这些可能性。记得三年级下学期的一次研学旅行途中,当时坐在我身后的班长突然递过来一首他作的诗,我甚是惊喜,就拿着旅游车上的话筒读给同学们听,并鼓励孩子们踊跃的向班长学习。经我这样一渲染,同学们写诗的热情高涨起来,你一篇我一篇的递到我手上,我就一篇一篇的读,并乘势大肆的渲染,且自己也作诗助兴。甚至于到了景点后,孩子见一景就会作一首诗。回来的整个车程孩子们有趴在腿上写的;有靠在椅子上写的;有趴在对方的后背上写的;车中洋溢着孩子们的诗情画意,而我一直在乐此不疲的看着、读着……回来后孩子们写诗的热情依犹在,同事们欣赏着孩子们旅途中的佳作,无不称赞,同事的一句可以做个诗集了一直萦绕耳畔。我亦不想孩子对诗的热情只是昙花一现,寄希望把孩子们的这份热情延续下去,心中就琢磨着能否出一份以诗为主题的班报。后来和家长一商量,家长们也乐意支持。紧接着的五一三天假,我就挨个给没有参与写诗的同学打电话征稿,这样确保班报里有每个人的作品。就这样在各方面努力下,我们班以诗为主题的班报终于问世了,孩子们看到自己的雏作,一个个脸上洋溢着骄人的喜悦,一个个兴致勃勃的把咱班的班报分发到各个班级。为了继续营造这种写诗读诗的氛围,期末的评语我也以诗的方式呈现给孩子,49个孩子49首诗,孩子和家长们被震撼和鼓舞着,假期也都读起了唐诗宋词,现在背唐诗宋词已是我们班一个约定俗成的特色活动,寒暑假、上学日一如既往的坚持。我不曾想过孩子们会作诗,会喜欢上诗,会自发的背起诗,而这一切的后续可能都源自于研学旅行途中的顺势引导,也可能源自于我比较珍视他们的作品并出版成班报的激励,也可能是我在必要时候的以身作则的作诗……这也许就是充分发挥儿童可能性的教育。

教育之路还很漫长,而我只是刚刚起步,行走在教育路上的我还需要太多的积累和积淀,而读书便是最佳渠道,特别是读大家之作,更像是与智者在交流。读《儿童立场》亦是如此,就如同我与成老进行了一次深刻而又漫长的有关教育的对话,对话结束了,我的境界和眼界也有所提升,看待教育问题也会变得更睿智。

儿童立场读书感悟(五)

“教育应站在儿童的立场上。”那什么是儿童立场?所谓儿童立场,就是儿童教育过程要从儿童视角出发,研究儿童心理,遵循儿童认知的发展规律,简单来说就是想儿童之所想,为儿童之所为。

教育有自己的立场,教育立场说到底是儿童立场。只有站在儿童立场上,才会有真正的教育、良好教育的发生。作为一个成人,怎样才能站在儿童立场里?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妈妈带着五岁的小男孩逛商场,商场很热闹,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孩子却突然拽着妈妈的衣服,一个劲儿说害怕,哭闹着要回家。妈妈觉得很奇怪,蹲下身来,想抱起孩子,就在这时,她突然发现使孩子害怕的东西了——腿,那一条条大人的腿不停地从孩子眼前晃过,孩子眼里全是腿,难怪他会不安。于是,妈妈急忙带着孩子回家。故事中的这位妈妈如果不蹲下来,也许她永远也不会知道孩子害怕什么,这位妈妈如果不蹲下来,也许她永远也不会知道孩子眼里的世界和大人有着如此的不同。这就是视角的不同,立场的不同,当然不单是身高差距这一物理现象,而是心理上的视角不一样。

很多时候,我们会感到学生的所做所为与我们的想象格格不入,想让他往西去,他偏要朝东走,于是我们埋怨、责怪学生。其实,距离产生是因为我们站得太高,离学生太远,没有站在儿童的立场里,甚至说没有看到儿童!就像书中多次提到的卢森堡的批评:“一个匆忙赶往伟大事业的人没心没肺的撞到一个孩子是一件罪行。”我们也常常在赶往教育这一太阳底下最崇高事业的路上撞到儿童,因为我们不知道儿童是谁,儿童在哪里,没有站在儿童立场上。

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站在儿童立场里,用儿童的视角来接近学生,走进学生,让他们感到尊重,哪怕面对的是学生的错误,甚至是有些幼稚、荒唐的言行举止!那么就让我们蹲下来,“放下身段”有意和儿童变得一样高,当我们和学生一般高时,我们就能读懂他的语言,读懂他的内心世界,我们就更容易走近学生,理解学生,甚至说把自己也看做是一个儿童,把自己变成一个儿童,与学生融为一体。

心中始终装着儿童,便能真正发现儿童,拥有儿童的视角。树立“儿童立场”的教育理念,倾听教育的可能性的召唤,从清纯的童心中发现阳光、友情、美好以及幸福,进而促使儿童成就想象之外的可能。

儿童立场读书感悟(六)

成尚荣先生在这本书中,反复提及“儿童”二字。“儿童立场的核心:发现儿童和引领儿童。”正如先生所言,这实在是引人深思。现在的教育总是充满焦虑——分数焦虑、班级焦虑、老师焦虑、辅导班/兴趣班焦虑、家长焦虑,进而让这些天真可爱的儿童也开始焦虑,开始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追名逐利”,可这种傲人成绩,到底是成长了儿童,还是满足了我们成人?我想,这也无异于揠苗助长。

那如何让儿童健康成长呢?我想,不是让儿童成为大人,而是我们去成为儿童,用童眼看世界。多从孩子角度考虑问题,站在儿童立场感受童年成长。让我们放慢脚步,做一名成年的“儿童”,用一个“长大的儿童”的脚步,引领孩子的脚步,让整颗童心,引领我们与他们共同成长。

成老师提到教育的大智慧是认识和发现儿童。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所教育的对象就是那一个个充满活力与幻想的儿童,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极其丰富,而我们却对他们知之甚少。以此观之,自己的教育是缺乏智慧的,因为自己常常不认识所教孩子,进而更不能发现所教孩子,发现他们与生俱来,独一无二之处。

如何进行儿童研究,成老师说了四点:1、回到儿童原来的意义(探索者)上去;2、回到儿童最伟大之处(可能性);3、回到儿童完整的生活中去;4、回到儿童的生活方式和游戏方式上去。只有如此,才会发现真正的儿童,才会发现真实的儿童。

本书题目《儿童立场》反问着我们每个教师:“你是如何看待儿童的?”我们教学经历便是回答这一问题最好答案。有什么的儿童观,便带下什么的教育。

儿童立场读书感悟(七)

手捧《儿童立场》这本书,不禁疑惑:“何为儿童立场?如何坚守儿童立场呢?教育是为了谁?是依靠谁来展开和进行?又是从哪里出发?”只有弄清楚这些问题,我们的教育才有意义。书本读完后,被成老师的真知灼见深深吸引,反观自己,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确实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学习、改进。

成尚荣老师在书中直言,教育应该是有立场的——尽管你可能不自觉也可能你未思考。立场,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抱的态度和所处的地位,即你是为谁的。不同的立场,表明了不同的态度,影响着甚至决定着处理事物的方式和结局。儿童立场,就是把儿童当主语,一切从儿童出发,把儿童发展当作评判教育的根本的、唯一的尺度和原则。过去人们常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苦不堪言的应试教育让很多儿童失去了原本快乐无忧的童年,只能接受穿梭在各种测试的考场中……这样生硬死板的唯分论确实不妥当。

教育的立场应有三条基本准线:教育是为了谁的,是依靠谁来展开和进行的,又是从哪里出发的。毋庸置疑,教育是为了儿童的,教育是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的。每一位儿童都犹如初升的太阳,朝气蓬勃,充满光明与希望,教育应从儿童出发,这就是教育的立场。因此,教育的立场应是儿童立场。我边阅读此书,边回想自己的学生生活,却发觉自己一直都是乖孩子、好学生,没有体会过在课堂上调皮、捣乱的乐趣,无法真正理解孩子的调皮心理。的确如此,自己已经习惯了按照规则和要求做事,并且在我看来,这是一条极为安全和高效的做法,不明白为什么学生就有那么多各式各样的理由和借口,那么多各种各样不遵守纪律的行为。还有,对于孩子遇到的问题,自己也缺乏设身处地的思考,习惯于站在一个成人、旁观者的角度去看问,以为了孩子的名义,去教育孩子,结果却伤害了孩子。

我们总会认为孩子小,喜欢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身上,这样往往就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反思自己的教学,习惯性的让学生用我的方法来解题,即使学生有不同的方法,由于课堂时间的原因,很少会让同学来发表自己的想法,我想这个时候就已经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要想成为儿童,站在儿童的中央,不妨多蹲下来和他们说说话,坐下来找找你的发现。遇到学生的失误和冒失,把自己当做孩子,找找行为背后的原因。不要总以为自己也有过童年,似乎只要回忆下往事,就能理解孩子的所作所为。

自由是儿童存在的本质,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创造的必要前提。“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网络信息时代,儿童学习途径和方法很多,我们要解放儿童,多鼓励儿童敢于提问,大胆发言。把学习的基本自由真正地还给孩子,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故步自封,墨守成规,充分给予儿童自由,让他们体会生活实践的快乐,不断探索,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拥有一颗乐观豁达的心。

教育是项伟大的事业,我们应该耐心等待,不能急功近利。教育中的大智慧是认识儿童,发现儿童,促进儿童发展。老师只有走近儿童,了解儿童,才能达到教育的完整和完整的教育。

儿童立场读书感悟(八)

对于小学教师来说,工作对象自然是儿童,所以一切工作也就站在儿童的立场开展。成尚荣在《儿童立场》中旗帜鲜明地提出:“儿童研究应当是教育研究的母题,教育的一切研究都是以儿童研究为基底的,都要从儿童出发,为了儿童发展而研究儿童。”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国家培养儿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的时代新人。

陶行知说:“我们对于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都于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任其像茅草那样自生自灭即为忽视。期望太切则会揠苗助长,最终可能会促其夭折。当下的教育最为极端的心理是期望太切以致揠苗助长。我所带的班,百分之九十的同学都有各种辅导班,其中有十几人每周上辅导班三次以上。通过聊天得知,他们对此苦不堪言,说是不喜欢上这些班,但是家长逼着学,没有办法。没有时间出去玩,甚至有的没有时间写作业。儿童白天在校学习一天,晚上还要继续学习。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实在心疼。

童年的回忆,总是离不开母校,离不开当年的教师。教师,对于学生,意味着什么?“这是个秘密。”对此,我有着深切的感悟。小时候,对自己喜欢的老师的想念,是那么美好。它是一个秘密,隐藏在心中,伴随着一生的回忆。班里小雪,在我心中是个小百灵,于是推荐她去做红领巾广播电台的播音员。节目播出当天,小雪悄悄告诉我:“王老师,今天中午有我的播音,希望你别布置作业。”我欣然答应,不仅如此,而且提醒全班同学认真听小雪的播音。妈妈说:“你们俩关系太好了,如此无礼的要求也能提出来。”我喜欢这种“无礼”,因为,这是她自信的表现。还有什么比自信更难能可贵的呢?记得小时候,最初学英语,一塌糊涂,不知为什么句型背不过,单词不会写……老师提问自然也就什么也不会,次数多了,惹得老师非常生气,有一天在课上批评了我,而且假装表示以后不再管我。不料这种激将法还挺管用,后来我的英语成绩突飞猛进,姑姑说我“睡醒了”。感恩老师当年的批评,现在我已到了不惑之年,每每想起这件事,内心都充满感激。对老师的感恩和想念,的确是伴随一生的回忆。

爱是教育的核心,让教育在爱中行走。4月25日,我班转来一个从日本回来的小女生。由于她小学阶段一直在日本,虽然能用汉语交流,但不识字。班里几个小女生自发组成了互助小组,帮她学习,带她打饭、吃饭。甚至有的小男生也主动上前给她讲解如何记作业。爱的教育最终让学生学会爱,用爱去爱别人。

别把通向儿童世界的大门关闭。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我们真的应该到儿童世界去走一走,看一看。小若在百字作文中给艺术节排练节目的李老师写了一封信,表达对李老师的思念之情。上学期,我带了一个实习生,小若也跟实习生相处很好,在百字作文中多次写她。当我在班级中读了小若写的作文后,有好几个学生为我担心:“王老师,小若这么想念实习生李老师,你会不会吃醋?会不会伤心?”哈哈,这就是天真可爱的孩子。当短时间相处的老师走后,学生依然记着,会想念她,说明这是个知道感恩的学生,是个有情有义的学生,作为班主任,我为此高兴还来不及呢,怎会吃醋?怎会不开心?

那不敲响的钟声……成尚荣老师每次去台湾大学,必定在傅亭前久久徘徊。那口古铜色的傅钟,垂挂于亭中,一片静默,不过,它每天只敲响二十一下,还有三响是不敲的,因为校长说,那不敲响的三小时,要让台大的师生,安下心来,静静地读书、思考,永远怀想老校长傅斯年的教诲。傅先生给给台大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留下了最重要的思想。近些年,听了不少语文公开课。讲课教师的教学水平都是相当高的,只是我发现,几乎所有习作课,在学生动笔写作时,老师都会播放音乐。用音乐创设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又能启发学生的想象。整节课,除了教师讲,就是学生答,要么就是小组讨论或交流。如果能有几分钟,让学生的大脑处于休息状态,有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课上的音乐成为“那敲不响的钟声”该有多好!

我们应该坚持儿童立场。心中有儿童,儿童就在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