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实用文档心得体会内容页

电影八角笼中的观后感

2022-07-10 23:03:33 心得体会 打开翻译

电影八角笼中的观后感 篇1

这部电影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生如野草,不屈不挠。

小草可以在岩石缝中努力生长,见得阳光,摇曳在美好的世间,它不会抱怨环境,不会埋怨出身,只会怪自己不够努力。

只要坚持内心所向,逆流而上,总会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就,堂堂正正的屹立在天地之间。

“生如野草,不屈不挠”是电影中角色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们每个普通人人生的真实写照。

“生如野草”,我们没有办法改变,但是我们却可以选择“不屈不挠”地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

“这里的娃娃走出去不容易。”

一句话道出了大山里的孩子们难见人生曙光,看似残酷、“血腥”的训练,实则是孩子们唯一的出路,外界的谩骂与质疑,是因为他们从没经历过那些孩子的人生。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生存是物质上的,理想是精神上的,二者缺一不可,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这世间的璀璨阳光,皆在万般风雨之后,哪怕生如野草,我们也自当不屈不挠!

电影八角笼中的观后感 篇2

一部好的电影除了剧情吸引人,真实接地气是激起观众共鸣的不二法门。架不住看过影片《八角笼中》的朋友再三推荐,也因为可以免费停车四小时,我走进凤凰广场幸福蓝海影城。

电影开场是记忆中的那张脸,但是随着剧情的深入,不知不觉我和剧中格斗的孩子一起握紧拳头。影片主要讲述一群大山孤儿为过上正常生活奋力拼搏最终凤凰涅槃的故事。剧中向腾辉因年少时无知和被利用痛失金牌,被迫放弃格斗运动,同时被放弃的还有他和他的家庭唯一的出路和希望。长大后的向腾辉靠着生意惨淡的沙石场勉强糊口。向腾辉行车至渺无人烟颠簸崎岖的山路时,遭遇一群少年抢劫殴打并痛失四百元钱。为了挽回损失向腾辉不惜翻山越岭,当他好不容易找到破烂不堪的苏木家时,才知道这帮勇猛斗狠的孩子全是孤儿。为了让大山孤儿过上正常生活,也为了一直没完成的梦想,山沟沟里的腾辉格斗俱乐部应时而生。

有人组织,孩子们第一次睡上属于自己的床、第一次吃饱饭、第一次穿上新鞋、后来第一次坐上火车、第一次坐上飞机……就在大家以为从此过上稳定温饱生活时,一个曝光向腾辉利用孤儿赚钱的视频在各大媒体上发酵。面对铺天盖地的负面舆论和不明真相的群众指责和辱骂,残酷的现实让向腾辉无处辩解也难以招架。毫无抗风险能力的俱乐部瞬间倒闭,即使向腾辉尽力为孩子们做了他能够做到的最好安排。最终孩子们又回到起点重操旧业,马虎进了班房,苏木被打断了腿,生活跌入绝望的谷底。

影片中自以为做好事的人们更乐意用想象中别人的卑劣彰显自己的高尚。曾经看好腾辉俱乐部的所谓上层人士也不例外,他们利用自己的身份地位,衣冠楚楚地出现在镜头前颠倒黑白,把向腾辉打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生活中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太难。当一个人身处谷底时,他说什么不重要,他的呐喊没人听到,事件的真相更没有人关注。想要得到一丝善意的施舍都是奢望。

整部电影像当事人在讲述日常,孩子们来之不易的出路、唯一的希望在八角笼中,通过永不服输的拼搏,孩子们在笼中找到了广阔的天地,活出自己的精彩。影片中打动人的点非常多,被现实鞭挞下的无力和挣扎让每一位奋斗中的成年人都能找到共鸣。看完影片,感觉像被灌了一口浓浓的老茶,苦涩的滋味久久挥之不去。

对普通人来说,仅仅是活着就已拼尽全力。直面生活,当如影片中向腾辉和大山的孩子一样生如野草,不屈不挠。生而为人,虽可能置身“笼”中,却毅然握紧希望的微光奋力前行,脚踏实地拼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之光。

电影八角笼中的观后感 篇3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说作为读者即使读同一本书,看同一个故事,由于受自身阅历的影响,她看到的可能是跟别人截然不同的东西!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平常我经常会读到一些关于记叙国外生活,文化,风俗等的文章,其中令我很感动的是国外经常会出现一些很普通的人,他们会在发现某个社会问题时自发采取行动去改善它,比如有人看到海边的环境污染问题,他会自己开始行动每天去捡垃圾,然后让他人受到影响,同时唤起别人环保的意识,他们似乎不会在乎自己的力量有多么微小,而只是选择去做自己觉得应该做的事!当然,这样的事例在国内也是有很多的,只是可能我所阅读到的文章中涉及的比较少而已!

但是,看电影《八角笼中》,我被里面的主人公向腾辉感动到了,这个人物表面看起来似乎粗糙,但是他内在所蕴含的人文主义情怀却非常细腻和感人!回顾电影的始末,这个主人公的有情有义蕴含在细节里,一开始,他只是把别的老板招人做广告,但召来后,由于那个老板出事故,那些小孩子似乎赖在了他的手里,本来,他可以完全不管不顾,把他们送走就行,但是当看到几个孩子家里实在揭不开锅,生活实在无依无靠之时,他毅然决然放下顾虑,把他们都收留了,免费供他们吃住,还培训他们,虽然刚开始为了生存,他教孩子们假打,但谁又可以站到道德的制高点去责备他?生存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如果存活都难以保障,又何谈这些孩子的未来?

后来,在遭遇挫折后,为了这些孩子,他终于下定决心重新开始曾给他带来无限创伤的格斗,正式教孩子们学会一样谋生的本领,他竭尽全力请教练,培养孩子们,让他们能有机会走出大山,去看到外面的世界,让他们拥有格斗的真本事,去参加比赛,为自己的人生赢得入场券,当他发现他的格斗俱乐部难以名正言顺帮孩子们赢得比赛机会时,他迫于无奈向生活妥协,忍痛把孩子们转让给其他俱乐部(虽然未与孩子们商量似乎欠妥),但是在那种状况下,只有别的俱乐部才能够给与孩子们脱颖而出的机会,谁说他放弃他们的时候不是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和内心痛苦的挣扎呢?

在孩子们离开的日子,他又频频去照顾他们的姐姐,当他无意当中发现孩子们的信件是当地邮戳时,他又毫不犹豫去寻找他们,当他看到孩子们的现状:一个抢劫一个瘫痪,他忍不住留下悔恨的泪水,打了自己耳光,这时他的内心有多么疼痛可见一斑!

依然义无反顾,帮助苏木治好了腿,最终让他实现参加世界级比赛的目标,最终赢得冠军!

我看到的这条线我自认为描述得有点粗糙,但是影片中展示出的人物的情感是相当真切,于无声处见惊雷,让人看完影片,久久回味,都是泪点!

流过泪后,我们需要反思什么?我们一直认为个人的力量于整个社会而言是微不足道的,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有了像向腾辉一样有担当有情怀的人,一些底层人物的命运才得以改变,我们的国家需要这样有担当的人,这正是我们的民族更加繁荣昌盛的保障!愿我们都在内心拥有这样的一份情怀,用自己的绵薄之力去做点改善他人生活的善举,这无需轰轰烈烈,我们生活每天的日常都可以是一种修行!为了更加美好的生活,愿共勉!

电影八角笼中的观后感 篇4

当一个人一无所有的时候,格斗就不再是格斗,而是救命稻草,是改变命运唯一的机会。努力冲破现实牢笼的样子让观众不仅仅看到电影本身的表面,更能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电影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让观众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深刻的社会意义;还在于呈现了这些贫苦孩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庭责任的承担,以及对改变命运的强烈渴望。因此,当他们在向腾辉的训练下,可以用格斗来赚钱养家,甚至能改变命运时,他们就像溺水之人抓住了一个浮标,用尽全力,不惧艰辛。

格斗是这群少年唯一的出路,可走出贫困阻碍重重,这条出路随时有可能被堵上,阶层跨越混杂了太多的血泪,仍可能一败涂地。比如俱乐部被关,孩子们又被送回大山。可就算俱乐部被关,向腾辉也给苏木和马虎安排了其他俱乐部,向腾辉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竟然仍在重蹈昔日自己的覆辙:苏木因拒绝吃药被其他俱乐部成员踩断腿,职业生涯差点彻底毁了;马虎“重操旧业”,最后因抢劫被捕入狱。

马虎对向腾辉说:“你打过水漂吗?,不管你怎么用力甩它,石头最后都是要沉下去的,这个就是我的命。”在向腾辉震惊、遗憾、痛心的目光中,马虎流下泪水并说出这句宿命般的话。

这是令向腾辉心碎、也是令观众心碎的一刻。难道底层孩子的命运只能堕落?难道格斗少年们十年的血汗付出,最终还是回到原点?

电影什么都没说,但它又质问了一切。这是《八角笼中》最宝贵的底层视角。它没有鸡汤式的热血,没有廉价的拯救,只有对底层困境真正的平视。

最后,片中主人公苏木在面临身份认同困境和康复挑战压力之下,最终通过坚持不懈、追求梦想的努力,坚定不移地走进了世界级格斗决赛并最终夺得冠军,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生如蝼蚁,当立鸿鹄之志!

命如纸薄,应有不屈之心!

大丈夫生于天地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

当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

电影八角笼中的观后感 篇5

一句话,念头起,决定下,转战电影院,热门的有两部《消失的她》和《八角笼中》,因为是华儿嚷嚷着要看,考虑到让娃娃感受一下不同的生活,就选了《八角笼中》,看完后久久不能释怀,为大龙山的那些孩子难过外,我一直在想,究竟谁是笼中人呢?

生如野草,不屈不挠——大龙山的孩子

画面里大龙山的孩子在八角笼中格斗,只有困在里面格斗才有出路,才能走出无人为津的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原来的他们,野得很,家没得,田没得,牛没得,羊没得,爸妈没得,只能在沟沟坎坎里设陷阱,打劫偶尔过往的人群。遇到向腾辉,是他们的幸运,吃得饱,睡得稳,尽管训练苦,但至少有一丝曙光透过阴霾的天空照在他们的心中,训练是苦是累,格斗是残暴,是血腥,却是他们唯一的出路,他们心甘情愿为此付出,他们身在八角笼中,心却是幸福的、温暖的、向阳的。

人在江湖,初心不改——向腾辉

皮夹克,拉碴胡,牛仔裤,一个落魄的人,一个把格斗梦困在内心深处一角的人。碰到这群孩子,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沙场顶,狂风吹过,脚下的沙子一粒粒,渺小却努力着,堆在一起就可以像座小山。他因他们打开了心结,全力一搏。

他本是利用孩子们,最后却不得担起父亲的角色;想挣钱却不愿孩子们受罪,教他们打假拳;背地里四处碰壁,明面上笑意洋洋;为他们找好下家,万分不舍,却直言好聚好散,让他们滚蛋;解散俱乐部后,仍然关注他们的动向;为了他们的前途,重新出山......,太多的矛盾,这才是真实生活的模样。

困着,斗着,不妥协,最终找到了一条路。因为他跟他们一样是命苦的人。淋过雨的人,总想为他人撑起一把伞。

热心网暴,冷漠观赏

围观者困在自认为的真相里,仅凭几张图片就疯狂地指责,旁边的人困在舆论里,顺势一边倒,吐槽俱乐部的各种不好,可当时在疯狂的氛围里,没有一个人想去了解真相是什么,问问孩子们的意向,高举为他们好的旗帜,却无视他们脸上的泪水,眼中的不舍,赖着的动作,生生剥夺他们表达和选择的权利。

家长困在道德的网里,忘记当初自己如何强塞过来,如何欣喜若狂,今日却又都是对方的问题,生怕网上的言乱牵扯到自己。

影片可以结束,但人生不能,现实世界里,我们多少人又被困在自己的视野和认知里而不自知,打破壁垒,天地自然宽。

电影八角笼中的观后感 篇6

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看完之后,小家伙一直在问:真有这样一群小朋友吗?他爸爸说:“这个故事是根据现实事件改编的。”虽然他还不明白真实事件与电影改编的关系,但他却说这部电影很好看。

女儿说这电影名字叫《八角笼中》,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格斗的场地,二是象征着这群孩子从牢笼似的大山中走出来,寻找人生的出路。

成长为何如此艰难,出路为何如此难找?这是我想问的问题。贫困、饥饿是威胁他们生存的杀手,看不见的未来更是他们不知如何面对的难题。他们好不容易遇到了向腾辉这样的好人,抓住了就不撒手。为了孩子们的出路,向腾辉开始了真正的格斗训练,虽然他曾经说再也不碰格斗了。

孩子们很努力,参加了各种比赛,拿了很多的奖项,俱乐部办得热火朝天。

只是,这个世界永远有人忌恨别人热火朝天的生活,永远有人想着怎样以此牟利。孩子们格斗的视频被传到网络上,并冠以“残忍、虐待儿童”这样的字眼,瞬间被不明就里的“善良”的人们所同情,而向腾辉也因此被“网暴”,格斗俱乐部瞬间被瓦解,一些来这里学格斗的孩子被家长强行带回了家。往往,最能澄清事实的孩子,被忽略……想想,我们的学校乃至社会在宣传、评价等各方面,有没有注意听取孩子的意见和感受呢?他们在大人眼中永远是没有话语权的。

原来,上传歪曲事实的视频只是第一步,想把格斗俱乐部优秀的选手挖到自己的俱乐部,然后为自己谋利才是最终目的。这些罪恶的人们,在黑暗中向这群孩子伸出魔爪。好在孩子们在挣扎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也为周围人乃至国家争光。

看来,出路难,不仅是出身贫困,更是人心、人性的善与恶的较量。孩子,是未来的社会群体,怎样让他们保持善良的本性,正确、全面看待问题呢?这是我们社会、家庭和学校一直需要思考的问题。

电影八角笼中的观后感 篇7

背水一战,冲出命运的牢笼。——题记

今天上午我去万达看了最近比较火的电影:《八角笼中》。

这部电影只要讲述了一群从大山来的孩子与向腾辉也就是他们的教练一起练格斗的故事。

开头是这样的:在高中时期凭借着自己的坚持和毅力,向腾辉获得了格斗金牌,却被黑心教练下了药,因为心有不甘,所以一拳打了过去,进了监狱。后来他出狱的时候一群大山的孩子拦截住他的车抢劫,向腾辉见这些孩子整天干这个事情,不想让他们误入歧途,便开了一个格斗俱乐部,这些孩子就是他的学员。

在吃过很多苦,受过很多累后,格斗俱乐部终于越开越顺利,很多孩子家长都把自己小孩送来训练,本以为这是十分好的结果,可是因为以前苏木和马虎在小时候笼子里打过格斗,打的特别狠,被记者翻了出来,可那时马虎和苏木正好要进预选赛,如果想继续参加的话必须去别的俱乐部。

在这几年来,苏木和马虎一直把他们的教练当干爹,现在要去别的俱乐部,所以苏木一到那里情绪就特别不稳定。然后那里的教练让他吃药,苏木反抗了,从此他的腿便废了,只能躺在床上。

而马虎见苏木即使这样,也不想让姐姐担心,便重操旧业,开始抢劫,被抓进了监狱。

一年后,苏木的脚好了,他重新回到了格斗战场上,与最厉害的选手比赛。

全程的比赛没有一丝颜色,虽然是黑白,但还是看到令人窒息。

刚开始,小小的苏木抵不过强大的对手,这些群众们已经在意料之中了,但第二局出现了反转。

第二局依旧是对手压在苏木身上,可苏木没有放弃,回想着以前那些历历在目的坚持和努力,还有姐姐的梦想,他凭借着惊奇的力量把对手压制下去,并获得了冠军。最后这一幕才让我的泪水终于没有白流。

这部电影充分演绎出了社会的残酷,人性的险恶,大山的孩子一次又一次被掐住命运的喉咙,但却一次又一次用自己的拳头砸开束缚的牢笼,砸开险恶的社会,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辉煌的人生。

电影里小时候的苏木被向腾辉问过这样一句话:“你知道格斗是什么吗?”现在他可以回答了:“格斗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其实我们也身在八角笼中,在这里我们只有一个出口——拼命学习,努力向上,才能用自己的双手拼搏出耀眼的光芒,就像电影中的苏木一样。他们是平白无故就获得冠军吗?是没有努力便冲出牢笼吗?不是,都不是,是靠自己!努力,坚持,向上!才可以看见未来,看见希望,从此走向光芒!

现在的我们什么都不缺,缺的是毅力,是拼搏!只有努力拼搏,坚持努力的去做,一定可以看见向往的前方!

电影八角笼中的观后感 篇8

电影《八角笼中》改编自真实事件“大凉山格斗孤儿讲述了一位农村教师通过格斗帮助一群孤儿改变命运的故事”。这部电影由王宝强执导并亲自主演腾辉教练,电影情节真实真诚。

看完久久不能平静,引人深思“生如野草,不屈不饶”没有伞的孩子,只能努力奔跑。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起点,但可以决定自己的终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八角笼,人生就是突破一个个八角笼的征程。我很喜欢“八角笼中”这个意象,开始我以为这是困住孩子们充当“斗兽表演”博人一笑的工具,后来我才明白笼子是他们的救赎,是唯一走出大山的途径。电影中影响最深的就是苏木说“格斗是我们唯一的出路”,过程如此艰难,如此悲痛,用最原始肉体搏击的方式去拼一个希望,让人不禁想起泰戈尔的一句话“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岁月静好是片刻,一地鸡毛才是日常,即使世界偶尔薄凉,内心也要繁华似锦。一颗灰暗的心托不起一张灿烂的脸,做真正的自己,种自己的花,爱自己的宇宙,尊重自己内心的声音,绽放真我。走过风霜雨雪,走过坎坷不平,你一定能遇见自己的美好。

总而言之,《八角笼中》讲了一个有关救赎的苦难故事。生如野草,但仍不屈不挠,能从八角笼中爬出来,怎能一击即倒,野草天生没有温室,就该在暴风雨中劲生!遗憾让我们慢慢成长,活在当下,每时每刻皆有意义。历经风雨之后,你会发现这个世界没有白吃的苦,也没有白走的路。电影结束在苏木拿到金腰带的那一刻。未来是一个问号,努力的人终获幸福。一直往前走,就能迎面撞上生活送来的糖。山有顶峰,海有彼岸,一切终有回甘。

电影八角笼中的观后感 篇9

最近,电影《八角笼中》上映了。电影讲述了一群靠抢劫生活的小孩打算靠格斗作为出路,却一波三折的生存故事。观看电影的时候,我会有一种沉重的感觉。

当在城里的小孩为着如何拖着不写作业,不好好吃饭各种撒谎小小叛逆的时候,那些在大山里的小孩却吃不饱饭,没有干净整洁的床可以睡觉,甚至连他们的亲生父母都弃他们于不顾。黄土堆砌的低矮的房子里昏昏沉沉,给人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就是这样的房子也是那些贫困小孩的可以住的地方。电影里,当那帮小孩有饭可以吃的时候,他们竟然是那么急迫,大口大口地吃着饭,一句话都顾不上说,看上去是饿了很多天样子。当晚上他们睡在软和的床铺上的时候,一个小孩说,要是以后每天都能睡在这样的床就好了。他们很喜欢那个能吃饱饭有床睡的地方。当他们想打格斗的时候,想一直住在那个柔软舒服床上的时候却被问到,知道什么是格斗吗?格斗是危险的,对身体的和伤害是挺大的。其中一个小孩经过思考,得出的结论是格斗是他们那些贫困小孩的出路,是一个救命的机会。当格斗变成救命的机会的时候,他们知道要拼尽全力抓住这个机会。

电影的基调还是温暖的,倾向于正面积极的。我们都不喜欢不公平,不喜欢被打趴下,不喜欢输。电影中,我们更喜欢的是主人公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艰险和困苦,经历了放弃-成功-失败-颓废-再成功的喜剧的故事。我们需要温暖,需要阳光,需要那种振奋人心的故事。不过,有时候,通过悲剧让我们看到生活的残酷,感受到不公平带来的愤怒,体会到失败的无助感和失落感,或许,我们会在自己的生活中能更加坚强地活出我们的精彩人生。看了电影以后,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思考。比如,对于未成年的小孩,应该接受教育却没有机会受教育的情况,该如何解决呢?当开始由于怜悯之心而搞起来的格斗俱乐部面临违法处罚的时候,要如何抉择呢?当需要对格斗小孩的前途和金钱利益进行选择的时候,要如何决断呢?究竟是要选择格斗这个项目但是要带来身体的损伤,还是不选择格斗却依然吃不饱饭只能继续抢劫呢?当我们看到那些年幼的小孩在格斗场搏杀的时候,心里是隐隐的痛的他们本该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读书的,而不是出现在格斗场的。解决贫困地区小孩的生存问题是需要我们每个人都付出些努力的。

电影的最后,贫困闭塞的大山里修好了与外界连接的道路,交通便利了,与外界的交流和联系就活跃起来,经济贸易活跃后,大山里的人慢慢地会走出贫困。而那些未成年的小孩终于可以接受义务教育,坐在教室里去学习,可以有条路去通过教育改变命运。贫困的小孩出路在哪里呢?接受教育,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当然,我想还有一个问题比较重要,那就是,那些贫困小孩的父母需要好好反省,既然没有能力养活孩子,为什么还要生下他们。罗曼罗兰说过,真正的英雄主义是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我想,我们每个人在看到了困苦、无奈、无助之后,还是要找到出路,过一种热爱的人生。

电影八角笼中的观后感 篇10

下午时分和余先生去看了《八角笼中》,我不懂得如何欣赏一电影,也不知如何去评价一部电影,只知道整场观看下来它平平无奇却又让人很感动,让我忆起来儿时些许记忆。

影片拍摄地是在四川凉山等地区,那里绵延的山脉和清澈明亮的河流是电影中多次出的场景,我的老家也四面环山,水也清澈见底,但却无法靠山吃山。在儿时的记忆中父亲大部分时间是外出务工的,家里只有母亲带着我们姊妹三人,母亲偶尔也是需要响应国家号召前往别的县镇去修堤坝和修水库。除去那些时光更多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我们那个地区水田不多,大部分旱地都山间或者半山腰亦或是自己开荒出来的,基本靠天赏脸吃饭。

常听人说少时不知愁滋味,我想说少时大抵也是知道愁滋味的,只是跟大人的愁不一样罢了。记忆中我有段时间经常穿着父亲解放鞋(那会父亲外出务工了,母亲外出修堤坝去了,自己的鞋子坏的不能再穿),每天做着打猪草、煮猪草、喂猪的活儿,当时并不觉得苦,但想要一双合脚的鞋子。

哥哥是家中老大,虽然很调皮捣蛋,也时常对我和弟弟动拳脚功夫,但也是极为爱护我们的,记得当时只有十多岁的哥哥随着村里的大人去隔壁江西省的一个镇子上大山里砍毛竹卖,卖钱给我买鞋。当时村里的大人回来说哥哥去的第二天走在田埂上哭了起来,问及原由是想弟弟妹妹了。我不知道当时只有十多岁的哥哥是怎么咬着牙从高山上背着毛竹下山的,只知道几天后哥哥和村里的人一起回来了,后来妈妈用哥哥挣来的钱给我买了双鞋。

在小学阶段母亲也和父亲一起外出务工了,哥哥也早早地辍了学外出务工,留下我和弟弟俩个人在家上学,那时候我和弟弟也时常因为想念父亲和母偷偷的哭,也时常想开口让母亲回家来陪我们,但我们时常话到嘴边又不敢讲了。我们大抵算是幸运的,很多孩子在念完小学会就外出务工了,我和弟弟虽然孤单但父亲母亲并没让我们停止上学,在我们想读书的时候持续的支持鼓励我们上学,才有了现在的我们。

山的那边是海,记忆中是初中时期的一篇文章,那时并不懂其中真意,只知根据老师的讲解去理解,现在才知那讲的是人生。山的那边是海,有的人终其一生想走出那座大山,去到海的那边,有的人一出生便在海的那边,不费吹灰之力。

影片中格斗是大泷山的孩子的唯一出路,在格斗的路上有“残忍、血腥”的欺画面,不明真相的人被有心人利用,为着某种利益编织谎言,让向腾辉的生活、孩子们的前途都重回泥沼。现实中还有多少边陲小镇的人们正在经历着影片中的泥沼,他们能否冲破重重阻碍寻找到出路,去到期待中的山那边的海。

暗透了,更能看得见星光,我想我大抵是非常幸运的人,也希望星光能够照进更多被需要的地方,让他们能够看得见光。

猜你喜欢